「其實相處到最後,會發覺他們和我們沒什麼不同,大家都是一樣的。」台大政治系、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的梁瑜,魯凱族的身分、濃眉大眼的外型,從小在都會區長大的她早已習慣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卻遊刃於身分的轉換。在北京3年、進新疆做田野調查,她都有本事被視為「當地人」,梁瑜說:「我只是覺得,適時轉換也是種尊重對方的表現。」



說起自己口音轉換的「本事」,梁瑜爽朗大笑:「我就是很容易去趨近對方!」不必刻意,她在台灣和「漢人」朋友相處,能說得一口標準國語;在北京,她剛開始也立刻因為「台灣腔」而被同學、計程車司機攀談「你們台灣......」,於是她開始講一口標準北京普通話;到了新疆,她又一口「大媽式」日常化哈薩克語。梁瑜以人類學的訓練背景指出:「共享一種口音的人也建立了一種社會分類,用口音來互相辨識。」因此,對她而言「外地人包裝自己像當地人是一種功課」。入境隨俗得到信任

不似一些台灣同學認為要維持「口音的節操」,在習慣用語上梁瑜在大陸朋友面前也會稱「大陸」而不會稱「你們中國」。她笑稱:「不被發現是外地人至少是輕鬆的,不用千篇一律回答計程車司機的政治問題。」另一方面,她認為入境隨俗是必要的,得到的,是信任。在大陸聽到很多對台灣的印象總是「高度一致、不假思索」地認為台灣就是阿里山、立法院打架......;梁瑜也曾覺得不耐煩,但她發現回到台灣後,談起大陸「也是鐵板一塊」,她認為兩岸都對於對岸存在著「誤讀」。不諱言台灣人心中存在「偏見地圖」,「對日本、韓國、東南亞說起來至少都清楚,但很奇怪地對台灣西邊這一大塊的地圖像是空白。」刻意地忽略大陸,使得多數台灣人其實也未能看到大陸文化的多元樣貌。兩岸青年均誤解彼此「選擇去大陸念書,其實就是警覺到這一點,跟著主流去美國等西方國家,很容易想像,但中國是陌生的。」梁瑜抱著一探究竟的心情走進北大,她看見的是「這幾年北大的創業風氣非常強,例如共享單車ofo的創始人正是梁瑜熟悉的北大友人,「就幾年,從北大騎著騎著就到整個北京、上海......。」而台灣,年輕人放下功利願意投入社會企業或公益,亦是有底蘊的社會才能成就的特質。「新疆的草場最多也只給你30年的使用權」,梁瑜從台灣人能夠擁有產權一事有感而發,她看到兩岸年輕人正羨慕或誤解對岸時,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在過日子。」她的人類學導師曾提示她,其實不需要脫離自己原有的脈絡來認知大陸。「走過這一趟,我反而產生同理心,更立體地去看兩岸。」梁瑜認為兩岸年輕人都在面對全世界,並發展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兩岸其實有必要看見對方的多元,不再用刻版印象看待彼此。(旺報)

龍潭 麻辣火鍋郵局小額借款台灣銀行就學貸款新竹海鮮吃到飽銀行利率試算表 excel






A72DD40E0A5B7ED1
arrow
arrow

    wifmbocov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